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源导航

文献摘编
位置: 首页 > 资源导航 > 文献摘编 > 正文

2021年3月18日第3期(总第672期)

时间:2021-09-22   点击数:

增强职教适应性办好本科层次职教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交互融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创新素养的要求。作为填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白”之举,职教本科试水,如何才能走稳体系建设之路?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特别报道直播间,与大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王红军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该按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的那样,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并在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的定位的情况下,结合学校自身基础和特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从被动应用到主动引领产业发展,培养出大写的“π”型人才,其中,上面一横代表了本科更加深刻、宽广的理论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两竖代表技术与技能,即在本科职业教育中要做到技术与技能的协调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本科层次学生应是既能对实际工作中较难问题给出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又能在解决高要求高难度工程问题中发挥技能优势,达到技术与技能融合协调处理工程问题能力的高水平现场工程师。

孙诚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传达了一个令全国人民都振奋的消息,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这意味着我们国家更加强大,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在办学定位上要坚持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种双元育人、多方共赢机制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能够建设特色鲜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方案,同时加强专业群建设发挥其更好服务社会的功能,并加强国际化水平,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报》

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着手:一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二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四是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建设高质量终身学习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实现终身学习体系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有机整合、有效衔接与相互沟通。六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如组织领导、教育投入、质量标准、教育治理、信息技术等保障体系)。

今年,我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议案建议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关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的议案》。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经过40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统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八部教育法律,《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十多部教育行政法规和一批教育部门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该法律体系虽然条块分明,但结构相对松散,相对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依法治教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我认为,立法机关通过科学合理的、富有逻辑的和内在一致性的体系来整合教育法律部门全部内容的基础性法律,编纂教育法典,对于教育法治建设、完善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对于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终身学习促进法〉的议案》。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学习要求对终身学习立法提出迫切需要,教育自身发展也对终身学习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加快终身学习立法是完善健全现有法律体系特别是教育法律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教育的普遍发展趋势。福建、上海等地相继制定出台了终身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国家立法提供了参考。然而,国家层面的立法尚未启动,至今仍然未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规划)。近年来,社会人士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也广泛关注终身学习立法。我本人早在2003年就提出制定终身教育法的议案,在今年的两会上,我将向全国人大建议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终身学习法纳入“十四五”立法规划。此外,我还将向全国人大提出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特殊教育法、修改教师法等建议,努力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法治保障。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在‘为人工智能培养人才’和‘利用人工智能变革教育’两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表示,但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教育变革,都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一方面需求很急迫,另一方面则是发展面临较大的瓶颈与困难。

蒋昌忠建议,将人工智能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统筹部署、推动落实,统筹多部门协同形成人工智能教育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管理链等环节,鼓励并引导国内一线企业深度协同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制度体系,采用教育牵头、跨部门协同的方法规划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政策。

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蒋昌忠建议,鼓励领先企业、行业服务机构与各级各类学校共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搭建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人工智能领域训练平台;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鼓励和支持国内学生赴人工智能优势国家留学。同时,要依托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和人工智能社会治理试验区,以区域为单位,推动人工智能助力在线教学全过程,推动将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创造技术及时转化为在线教学新产品。

针对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蒋昌忠建议,科技部门与教育部门可通过共建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组织攻关研究;以交叉前沿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的培育。

摘自《中国高教育报》

加强高校养老服务专业建设

提升养老服务职业吸引力

“全国至少需新增养老护理员200万人以上,缺口巨大。”针对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总体短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李萍建议,“加强高等院校养老服务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养老服务职业吸引力。”

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呼吁队伍建设

中国发展基金会去年曾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若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老年人。

李萍指出,虽然国家从人才培养、鼓励激励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养老服务人才总体处于短缺状态。“据统计,目前全国老年人总数2.54亿,老龄化率达到18.1%,其中需要接受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按3:1的国际标准,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员,但目前专业养老护理员不足50万人。考虑到家庭成员照顾、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等因素,全国至少需新增养老护理员200万人以上。”

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是填补人才缺口的关键。李萍认为,当前我国养老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招生难、留人难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高校专业建设助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对‘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今年两会李萍聚焦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要“加强高等院校养老服务专业建设”。

李萍建议,国家可出台相应政策,给予相应扶持,引导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学校开发建设以养老服务与管理为主体,涵盖护理、社会工作、健康管理、康复治疗、康复辅具应用等学科的养老服务专业;创新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的养老服务人才。通过学费减免、奖学金优先评定、推荐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生源报考大专院校养老服务专业,培养更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针对当前养老服务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李萍建议,一要“努力提升养老服务职业吸引力”,国家层面可出台专门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激励和优惠扶持政策,推广月度岗位津贴制度,推行“最美养老护理员”“最美养老院长”评选等职业褒扬制度,提升养老服务的职业认同感和行业美誉度;二要“积极拓展养老服务职业发展空间”,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评价,进一步明确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晋升层级和空间。

在李萍看来,还应扩大养老服务人才来源。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由各省卫生、教育主管部门等指导,建立专业培训机构,对现有从业人员或有从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培训,探索“物业+”“家政+”“医疗+”等形式,鼓励物业服务人员、家政服务人员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养老服务。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河南:10所优质高职组团式援疆

近日,来自河南省10所优质高职院校的首批18名援疆教师,陆续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与该校各专业部和相关教师开展无缝对接。这标志着河南10所高职院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正式启动。

据悉,这18名援疆教师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占80%以上。在培养形式上,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将采用“师带徒”的形式,围绕重点产业需要,安排本校50名教师跟岗学习,最大限度利用好河南援疆教师的专业优势、技能优势和教学优势。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基本信息: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版权所有

电话:0311-87625341 E-mail:tushuguan612@126.com 

地址:石家庄市藁城区天祥大街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