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说起辅导员张静老师,大家首先感受到的是她的善良与温暖。张静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本科学历。担任辅导员工作七年以来,她始终坚持“以尊重为前提,正面管教”的理念,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一、春风化雨润无声
(一)困局:两年制学生的纪律之殇
2024年10月,计算机应用系新生结束了军训开始上课。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两个班84名学生,开课三周迟到率达27%,旷课记录累计21人次。当处分预警单堆满办公桌时,这位有着6年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二)破冰:“四颗糖”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受陶行知“四颗糖”典故启发,张静设计“七步谈心法”:
1.积极引导:与学生谈心谈话,引导学生主动承认旷课的事实;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的高光时刻;
2.用心倾听:用两小时连续聆听学生讲述的高光时刻的故事。例如某某打工养家的故事;让学生在诉说中不断唤醒自我效能感;
3.细节反馈:先共情,表示能够体会学生的辛苦和不易;把学生的优秀品质、值得肯定的行为、习惯及时把听到的具体细节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也让学生增加自信;
4.提问启发:万能问句“你是怎么做到的?”让学生思考为了养家打工自己做了哪些准备,掌握哪些技能。
“你觉得怎样安排时间能兼顾学习和休闲?”启发学生自我效能感从打工养家转移到学校学习;
5.提供方案:提供弹性考勤、网络补课等解决方案,让学生根据意愿自主选择。学生做出选择后,当即表态:“就按你说的办!”
6.委以责任:让常旷课者担任课堂纪律秘密观察员
7.一人一档:建立“21天打卡”成长档案;在班会上反馈曾经旷课学生阶段性的进步。※注意,先肯定大多数同学自律上进的优秀习惯,再反馈原来旷课学生的进步!

(三)蝶变:正面管教的实践智慧
张静创新运用“三问引导法”:
1.现状分析:“你最近缺席的课程里,哪门最让你遗憾?”
2.归因探索:“你觉得哪些因素阻碍了你准时到课?”
3.方案建构:“如果给你魔法棒,你会怎样改造现在的作息表?”
数据显示,实施一个月后,班级出勤率从76%提升至100%,6名“困难户”更自发组建了学习互助小组。学生丁在给辅导员的微信中写道:“张老师,您让我发现,我也可以成为越来越自律的人。”
(四)启示:教育本质的当代回响
这个案例深刻印证了:
关系先于教育:82%的转化学生表示“因为感受到被理解才愿意改变”;
优势视角的魔力:挖掘3个以上闪光点的学生,改变意愿提升4.2倍;
自主决策的价值:学生自拟的考勤方案执行率达91%。
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张静用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看见发光的自己。
二、那一夜,她跑赢了时间
2018年的中秋之夜。21:30,新生军训解散回宿舍的途中,一同学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随行的校医院大夫发现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随后通知了辅导员张静老师。张静老师接到电话,毅然放下手中的孩子,从学校家属院一路飞奔到甲同学处。只见他双目紧闭,面色惨白地躺倒在地。呼唤他的名字他也没有任何反应。大夫量他的血压,只有60,几分钟后血压掉到了30。生平从未遭遇此类情况的张静老师这时候已经懵了,大脑一片空白。责任所在,张静老师强迫自己深呼吸,不要慌。联系书记,汇报了情况。救护车到了,把学生送到省四院东院。这时医院却传来意外消息:网络支付系统瘫痪,只能收取现金!
“我去取!”张静把身份证押在护士站,顶着高温冲回家。同事们后来才知道,那天她翻出了给儿子准备的学费。当她浑身是汗地赶回急诊室时,遇到了同样从信工来就医却苦于没有现金的两个新生。张静老师当即拿出一点现金一并为他们办了就诊卡。值班收费的护士感慨:“真是个热心肠的老师,不光管自己的学生,连校友也捎带管了。”
随后的几天里,她白天处理新生入学事务,晚上到医院看望学生。直到学生康复。后来的新生入学,张老师开始实施军训前健康摸排预警模式,杜绝此类事件再发生。
三、从角落到舞台中央
2021级一位新生同学总是独来独往,午休时间在教室附近徘徊,引起张静老师警觉。通过拉家常式的聊天,张静老师了解到该同学成绩很好,但性格极度内向,甚至自卑,并且总觉得自己每个部分都丑陋,不敢去公共浴室洗澡,不敢与其他同学说话社交,害怕被关注被注视却又渴望参加辩论赛或演讲比赛。如此矛盾的特质和诉求,难住了工作经验并不丰富的张静老师。

不是不想发光,是不敢发光。张静老师通过看书学习,请教领导、同事,征求班干部的意见建议等方式,最终制定“阶梯式脱敏计划”:
1. 宿舍预演:组织6名室友当观众,让乙同学朗读课文
2. 小组对抗:安排乙同学加入4人辩论队,担任三辩(发言时间最短的位置)
3. 班级突破:联合班委设计“夸夸墙”,全班匿名写下对他的优点发现
4. 赛场绽放:成为系辩论赛辩手,赛前帮他整理11次发言提纲
转折发生在2021年系辩论赛。当该同学毅然站上辩论赛的舞台时,张静在第一排举起写着“你越来越自信了”的纸牌。获得系辩论赛决赛第一名的瞬间,该同学留下了喜悦的泪水。毕业时,曾经不敢抬头的他,已先后拿到3家企业的offer,成为了最早就业的优秀少数。
四、给迷航的船一张地图

“老师,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价值。”2022年3月,物联网专业一同学在微信上留下这样的一句话,让张静连夜调阅了他的所有档案。她发现这个常常迟到的学生有个特殊之处,每次实训课都待到最晚。抓住这个“微光”,张静老师设计了一套“目标拆解法”:
第一周:完成“每天按时进教室”的小目标,奖励是参观校企合作实验室;
第一个月:加入专业兴趣小组,参与简易智能家居搭建;
第三个月:组队报名省物联网+职业技能大赛,由专业教师指导他们备赛。
备赛期间,张静老师及时和学生谈心谈话,引导他辩证地看待成绩、经验、心得之间的关系;利用值班时间给学生带去水果、宵夜,陪学生熬夜。当团队荣获省赛一等奖时,这位同学在朋友圈写道:“原来我也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在张静的办公桌上,放着113份手写成长档案,记录着每个特殊学生的转变轨迹。她说:“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让每个年轻人都相信——无论起点如何,人生永远有逆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