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美教师评选

首页 > 名师高徒 > 2025最美教师评选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晓丽:铸魂育人守初心 春风化雨润无声

作者:来源:组宣部 发布日期:2025-07-02

十八载思政讲台耕耘,十八年育人初心不改。自2007年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至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成晓丽始终以“铸魂育人”为使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从辅导员一线到三尺讲台,从传统课堂到数字化教学,她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思政教师的担当,用爱心培育着莘莘学子的成长,用创新推动着思政教育的变革。正如古人所言:“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成晓丽老师愿化作春风,润物无声,引领学生在思想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一、做青春路上的燃灯者”:坚守思政讲台,铸魂育人守初心

(一)“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教师的神圣使命

曾记得2007年,成晓丽老师从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第一次踏上讲台,那时,她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面对“90后”学生群体,深知:思政课若不能直抵心灵,便只是苍白的说教。于是,她立下誓言:“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信仰的播种机!”

看如今,十八年已过,当成晓丽老师再次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她不断完善,不断学习,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真理”。2021年,她指导的团队以“互联网+见证:乡村党史教育公益平台”项目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公益组。她与学生深入革命老区,走访老党员、调研红色文旅产业。当一位退役老党员颤巍巍地捧出珍藏的党徽,深情地说道:“当年我们饿着肚子干革命,就为了今天你们能挺直腰杆搞建设!”学生们红了眼眶。一位学生在总结中写道:“这不仅是比赛,更是一场信仰的洗礼。”。

从2022年开始,成晓丽老师主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她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她注重将“大思政课”理念融入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研学”模式,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感受理论的魅力。例如,在讲解“文化自信”专题时,成晓丽老师组织学生赴河北博物院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参观文物、体验非遗,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们在课后纷纷表示:“这种‘行走的课堂’让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二)“用学术讲政治,以真理服人心

成晓丽老师深知思政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在2024年,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有关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她带领团队参加了河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征集活动。为了建设好这门课,成晓丽老师带领团队不断进行调研,将“三千孤儿入内蒙”“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民族团结故事融入课堂。在讲授“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章节时,一位学生主动分享唐卡艺术,动情地说:“以前我只觉得藏族文化独特,现在才明白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那一刻,成晓丽老师知道,信仰的种子已悄然生根发芽。

同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中,成晓丽老师结合国家统编教材,通过“历史叙事 + 现实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例如,在讲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时,她引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和“浙江‘千万工程’”的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在2024年这一年,成晓丽老师和同事们还指导学生完成了作品《追忆红色太行尊重捍卫崇高》,参加了第八届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的比赛。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发挥河北红色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开展红色走读。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的革命先烈故事,切入“追忆红色太行 尊重捍卫崇高”的教学主题。四位同学分别从“追忆红色太行 讲述英雄河北”“寻找红色文物 见证鲜活历史”“尊重捍卫崇高 青年践行责任”和“对话革命战士 传承红色基因”四个方面讲授课程。以感人故事、红色文物、革命地标、真人访谈等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去拜访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记录了他的口述历史,学习了他的战斗经历和英勇事迹,从而让青年学生更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尊重和捍卫崇高价值。

二、做青春成长的守护者”:贴近学生一线,春风化雨润无声

(一)“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015年至2018年,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成晓丽老师开始兼职担任机电工程系2015级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课堂和活动现场,成为学生的“知心姐姐”。在担任辅导员期间,她注重“三全育人”,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她设计的“时间都去哪呢”主题班会荣获校级二等奖,所带班级获评市级优秀班集体。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成晓丽老师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并运用叙事疗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例如,转段数控班有一位自卑敏感的男孩子,她通过每周一次的谈心谈话,时刻关注他的变化,让班里的学生主动去走近他,帮助他,引导他重新认识自己的成长经历,树立他的自信心,当年他还主动报名参军。后来看到他虽还是不太会表达感谢,但脸上会有越来越多的笑容,会悄悄放糖块给老师桌上,成晓丽老师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还有一位学生当时一直想专接本,具体分析了他的情况之后,成晓丽老师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最终他取得了成绩优异,还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这样的案例很多,三年的时间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2019年,成晓丽老师开始讲授《军事理论》课程。为了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她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学生们隔空“亲历”论战,点赞“青春”榜样,云端“追思”英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院退役复学军人充分发挥其特殊优势,现身说法,展示退役风采、激扬青春;学生们还主动寻访英雄足迹,真切感受英雄人物的外貌、喜好、性格以及他们的经典战役,真正体会到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一名曾认为“军事与我无关”的女生在作业中写道:“当我在模拟系统中按下导弹发射键时,终于懂得什么是‘身后即是祖国’!”

(二)“关注学生成长,助力就业创业

成晓丽老师始终将学生的就业创业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2014年,她参加了河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创业指导课程大赛,凭借“踏出创业第一步”项目荣获二等奖;那些年她认准一件事:要让课本里的道理变成职场上的真本事。于是2017年,她指导学生参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备赛过程中,她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调研,熬夜改方案,手把手教他们把自己的特长掰开揉碎了讲,愣是把简历上的铅字变成了HR眼里的闪光点。现在看着学生群里时不时蹦出创业公司的喜报,或是刚入职的小年轻晒工牌,成晓丽老师就觉得这思政课算是上到学生心坎上了。

三、做思政教育的“破浪者”: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一)“数字化时代,思政课也要‘活’起来”

面对信息化浪潮,成晓丽老师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2019年,她主讲的《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线上慕课+线下研讨”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了“课堂无边界,学习无时差”。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内容,并通过在线测试、讨论区互动等方式深化理解。

2024年,成晓丽老师主讲的《守护住 传下去 活起来——从正定博物馆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课入选河北省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库。该课程以正定博物馆为载体,通过“文物讲解+非遗体验+文化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学生们通过临摹壁画、制作拓片等活动,深刻理解了“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的重要性。

(二)“以赛促教,以教促学”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成晓丽老师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大赛,将教学能力大赛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2017年、2020年、2023年分别获得教学能力大赛二、三等奖。在备赛过程中,她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模式,将 VR 技术、在线讨论和头脑风暴等融入课堂,使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变为“多维互动”。通过不断打磨教学设计,将课程中的宏大主题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真正“活”在学生心中。

2021年,成晓丽老师主讲的《军事理论》在线课程获评河北省省级精品在线课程,累计选课人数超万人次,学生们通过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的方式,深刻理解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促使她不断努力完善,于是2022年《军事理论》课程成为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精品课程项目。现在打开课程后台数据,那些深夜刷弹幕讨论台海局势的留言,专题研讨里学生自制的国防科普视频,还有毕业生群里晒出的参军通知书,都是这场教学攻坚战的军功章。

四、做课程改革的“领航者”:引领课程建设,推动思政教育创新

(一)“课程建设是思政教育的基石”。

成晓丽老师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工作。2024 年,她主持建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成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了“燕赵民族融合史”“雄安新区建设中的民族团结”等专题,通过“历史脉络+现实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课程建设中,她注重“知行合一”,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调研。例如,为进一步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扎实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2025年3月28日下午,她组织带领学生一行30余人赴河北博物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学生们认真学习,用心感悟,做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行”有所成,纷纷表示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接下来的5月份,她们将举行“诗韵铸同心——福籽相拥爱我中华”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既有庄重的文化仪式感,又融入青年一代喜爱的互动形式,适合高职学生展现青春风采的同时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发挥示范引领,培育青年教师”。

成晓丽老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申报课题。2024年,她协助的青年教师团队在河北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其参赛作品以“青年榜样+学生演讲”的形式,展现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此外,她还主持了多项市厅级课题,发表相关论文 10 余篇,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做信仰之路的“擎旗者”: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十八载光阴流转,成晓丽老师始终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从最初的青涩教师到如今的教学骨干,从传统课堂到数字化教学,她见证了思政教育的变革,也收获了学生的成长与信任。学生们常说:“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理论的力量,更感受到了信仰的温度。”

未来,成晓丽老师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耕思政教育这片沃土,用爱心浇灌学生成长,用创新推动教育变革,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思政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她愿化作春风,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