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慧琳,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8月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副教授职称。2002年9月走上教师岗位,累计授课10余门。现任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党支部书记兼教研室主任。从教以来,先后评为教师标兵、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得学院年度嘉奖和教师质量考核优秀;指导学生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主持课题两项,参与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一、党建引领校地联建,躬身实践促振兴
作为党支部书记,谷慧琳同志始终思考着如何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人才优势与地方发展的迫切需求精准对接。他践行了“党建引领、专业支撑、师生参与、服务地方”的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深深扎根于服务乡村振兴的沃土之中,开辟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校地融合新路径。同时,他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细化工作标准,创新党日活动,发挥系部特色,大力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四史”教育,提升支部党员的担当意识,大力发扬自身优势。党支部2020、2022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同时被评为市级样板支部。

(一)文化传承新纽带:活化非遗,校地共谱华章
石家庄藁城“四宫”(宫灯、宫面、宫酒、宫米)非遗项目底蕴深厚,却面临传承乏力的隐忧。谷慧琳同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文化瑰宝的价值与困境。他主动出击,多方联络,成功推动党支部与藁城屯头党支部建立校地支部联建关系。他组织教研室中的党员教师和优秀学生深入藁城手工作坊,运用新媒体传播理念和数字技术,对“四宫”非遗产品的工艺流程、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影像记录和数字化保存。同时,他指导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毕业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寻找非遗传承与产业转化的有机平衡点。同时,他为当地传承人和从业者开展“非遗产品品牌塑造与网络推广”等专题讲座,指导将非遗元素融入设计、策划线上推广活动(如直播、短视频)。这一系列举措,提升了藁城文化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的双赢。
(二)社区帮扶暖人心:情系赵县,精准服务惠民生
谷慧琳同志坚信,真正的教育离不开实践的淬炼,共产党员的初心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他组织由专业教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党员先锋服务队”,深入赵县东晏头社区开展常态化、精准化的帮扶活动。市场营销专业团队收集一线数据与企业共同开发数智化管理平台,提升社区管理效率;针对社区老年群体,他们定期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三)产业赋能新路径:电商助农,点燃无极振兴引擎。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谷慧琳同志将目光投向了产业兴旺这一核心。他敏锐地洞察到,发展农村电商是破解农产品“卖难”、提升附加值、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突破口。无极县拥有丰富的优质有机农副产品资源,却因信息不畅、渠道单一、品牌不响而难以走出县域、实现优价。谷慧琳同志主动对接无极县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将党支部打造成为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县域产业需求的桥梁。他整合资源,多措并举:
1.平台搭建与技术赋能:
组织营销专业的师生团队,为无极县量身定制农产品数字营销运营方案,协助搭建或优化本地电商平台(如微信小程序商城、淘宝/京东特色馆),并提供店铺装修、产品上架、后台管理等技术培训和持续支持。
2.品牌塑造与营销策划:
指导学生团队挖掘产品故事,提炼核心卖点,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辨识度的产品包装与品牌形象。策划“有机无极”“原产地探访”等线上直播、短视频营销活动,讲好农产品背后的生态故事和匠心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3.人才培训与队伍建设:
带领团队指导产品卖点提炼、品牌形象设计及线上营销策略,并开设“农产品电商实战技巧”、“直播带货运营”等系列培训讲座。

二、教学教研双擎驱动,质量为本固根基
教学是教师立身之本,质量是教育生命之线。谷慧琳同志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将“保质保量”奉为不可逾越的铁律。他每一份教案都反复推敲,每一次授课都精心设计,致力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探究的生动实践。他始终走在科研第一线,坚守科研岗位。
作为教研室主任,他视教研室为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他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们分享成功经验,剖析疑难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以课程改革为突破,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带领团队根据专业调研报告与实际论证依据重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将行业真实案例、前沿技术融入教学,显著提升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以赛促学强技能,匠心筑梦育英才
谷慧琳同志深谙“知行合一”的教育真谛。他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以赛促就”的教育理念,将竞赛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倾注了大量心血。
(一)体系构建,全员覆盖
他系统规划竞赛体系,将各级各类专业赛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职业技能大赛等)纳入教学活动规划中,形成专业内选拔、系部内强化、校级培育、省级冲刺、国家级突破的递进式参赛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二)精准指导,全程护航
作为指导老师,谷慧琳同志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学生最坚实的后盾。他精心组队,根据赛事特点和学生特长进行优势组合。从选题立项开始,他就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行业痛点、技术难点,确保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备赛过程中,他与学生并肩作战,进行技术攻关、方案优化、模拟答辩。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抗压韧性。面对挫折,他给予鼓励;取得进步,他及时肯定。他常说:“竞赛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们能力的蜕变和心智的成长。”在谷慧琳同志的倾力指导下,学生竞赛成绩逐年提升:指导学生参加国赛获奖项3次、省级竞赛获奖15余项、院级奖项若干,8次被评为最佳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互联网+大赛”荣获1次铜奖、“挑战杯”1次三等奖、“学创杯”比赛荣获2次国家级特等奖。自己本人参赛“教学能力大赛”荣获学院一等奖、省赛三等奖。
在谷慧琳同志倾力打造的竞赛育人平台上,不仅锤炼了技能,更点亮了无数迷茫的心灵。其中,有一个关于“救赎与蜕变”的故事。
竞赛过程亦是育人过程。在备战关键赛事时,团队成员丁同学深陷抑郁。谷慧琳同志果断将“生命关爱”置于首位,灵活调整其团队角色,给予持续心灵陪伴与鼓励,传递“价值远在奖项之外”的信念。这份不放弃的关爱助丁同学走出阴霾,重拾热爱,不仅在后续竞赛中再创佳绩,更成功竞选学生会干部、社团主席(网e社),完成从“被拯救者”到“引领者”的蜕变,成为“以赛育人”理念最动人的注脚。
丁同学的故事,超越了单纯的技能竞赛,深刻诠释了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是唤醒灵魂。谷慧琳同志用他深沉如海的师爱、敏锐的洞察力和永不放弃的执着,不仅将一个濒临崩溃边缘的学生拉回人生的正轨,更引导他挖掘出自身蕴藏的无限潜能,实现了从“被照亮”到“发光发热”的涅槃重生。
成果转化,赋能未来。谷慧琳同志特别注重竞赛成果的“落地生根”。他积极推动优秀竞赛项目向创业项目转化,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辅导、资源对接、项目孵化等全方位支持。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多个源于竞赛的创业项目成功落地运营,带动了来自大山深处的草根学子凡同学,从“山那边的孩子”到优秀创业青年的转变。
四、心系学子拓通途,力促就业谋长远
学生的成长成才,始终是谷慧琳同志心中最深的牵挂。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深知“出口畅”才能保障“进口旺”。他将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视为己任,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全力为学生打通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
深调研,精准把脉需求。他带头深入行业一线,带领教研室骨干教师和辅导员,密集走访京津冀乃至更广区域的用人单位。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企业迭代方向以及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这些一手信息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拓渠道,构建合作网络
谷慧琳同志积极拓展专业合作“朋友圈”。他利用个人资源、校友网络以及校地合作建立的联系,主动拜访知名企业、行业新锐、科研院所,推介专业特色和毕业生优势,洽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深度合作项目。在他的努力下,专业增添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二)组织专业专场招聘会/宣讲会
根据专业特点和毕业生情况,精准邀请对口企业进校招聘,提高匹配效率。
(三)校企合作项目
推动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进毕业设计,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和流程,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就业指导与帮扶
组织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专题培训。
(五)优秀校友资源库
建立并维护优秀校友资源库,邀请校友回校分享职场经验、提供内推信息,发挥传帮带作用。
(六)重反馈,闭环质量提升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反馈,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对毕业生发展状况和用人单位评价的系统分析,持续反思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需求调研-培养优化-就业促进-反馈提升”的闭环系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谷慧琳同志,以其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育人初心的坚守、对服务社会的担当,将党建引领力与专业驱动力熔铸一体。他筑牢支部堡垒,是校地融合、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他深耕教学一线,是育人质量的执行者;他锻造竞赛熔炉,是匠心英才的锤炼者;他铺就就业通途,是学子未来的帮扶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智慧、汗水与情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的最美风采。
这份美,绽放在非遗焕新与农民增收的笑颜里;这份美,镌刻在竞赛奖杯的荣光与学子成长的足迹上;这份美,更蕴含在他为地方送去的每一场专业讲座、为产业注入的每一份营销智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