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师生们提起韩璠璠老师,总忍不住分享那些温暖人心的育人故事。
韩璠璠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本科学历,讲师,现任高校一线辅导员。十余载育人心,她以教育者的热忱扎根辅导员岗位,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学生工作,用专业知识驱散青春迷茫,以赤诚之心搭建心灵桥梁。她始终用慈母般的关怀守护着每一个年轻的心灵,赢得了学生信赖、家长认可、同事赞誉与领导肯定,先后荣获石家庄市先进德育工作者、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这一本本荣誉证书,不仅记录着她寒来暑往的坚守与付出,更在育人沃土中铸就了比奖杯、奖牌更厚重的育人丰碑。
做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
2016年3月,韩璠璠初任辅导员,面对250多名学生,她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在一次座谈会上,有学生坦言:“上了大学,突然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了。” 这句话像警钟一样敲醒了她。她意识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她大胆创新开展“红色心理剧”创作活动。在编排《空城》心理剧时,学生小秦因饰演的角色陷入情绪低谷。她凭借敏锐洞察力,运用“空椅技术”引导小李与“角色”展开对话,帮助其成功疏导情绪。该剧在学校“5.25活动”中大放异彩,收获师生一致好评,更让参与学生在表演与感悟中,深刻领悟到信仰的强大力量。
在“我的大学三年”团体辅导课上,她别出心裁,带领学生用彩笔绘制“生命树”—— 以树干象征专业基础,树枝代表兴趣拓展,果实寓意目标成果。这堂充满创意的课程,让许多学生豁然开朗。学生小王课后悄悄递给她一张纸条:“老师,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她所带的班级荣获“市级先进班集体”称号,2018年,该班级更进一步,斩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用爱与智慧为学生们点亮成长之路的生动见证。
用奉献诠释责任担当
辅导员的工作时钟永远没有“下班”二字,对她来说更是如此。2019 年的一个冬夜,寒风裹挟着凌冽的气息肆虐,她刚结束一天的忙碌准备休息,突然接到宿管电话,得知学生小陈因与家长激烈争吵,情绪激动想要离开宿舍。她毫不犹豫,披上外套就冲出家门,在寒风中焦急地等待出租车。夜色深沉,城市仿佛已陷入沉睡,但她的心中只有学生的安危。
赶到学校后,她在宿舍楼下昏暗的灯光下,看到了蜷缩在长椅上的小陈。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她紧了紧身上的羽绒服,在小陈身边坐下,轻声开始了交谈。两个小时里,她耐心倾听着小陈的委屈与不甘,时而轻声安慰,时而给出建议。寒夜的冷风不断灌进衣领,她的手脚渐渐失去知觉,但眼神始终专注而温暖。当小陈说出“老师,谢谢您”时,她冻得发紫的嘴唇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二天,她因昨夜受冻感冒,但依然坚持带着感冒药走进教室,为学生们上心理健康课。在黑板上,她用略显颤抖的手写下“挫折是成长的标点符号”,字迹苍劲有力。那一刻,教室里寂静无声,学生们看着带病坚持上课的老师,眼眶渐渐泛红。

在她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本特殊的“日记本”,那是她的学生心理档案。翻开这些本子,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小王同学因高中患有抑郁症,要时刻关注他的情况”,“小张同学最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谈话沟通”。十年来,她累计撰写日志几十本,每一本都承载着她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这些日志里,既有她深夜备课钻研心理辅导技巧的心得,也有处理学生矛盾时的深刻反思,每一笔每一划,都凝结着她陪伴学生成长的温暖与坚守,是她辅导员生涯最珍贵的印记。
2022年疫情封校期间,她更是义无反顾,主动收拾行李,入住学生宿舍长达17天。每天天还没亮,她就开始忙碌,为学生们送饭、打水、拿药,穿梭在各个宿舍之间。面对学生们因封校产生的焦虑情绪,她精心设计各种小游戏,组织大家一起参与,在欢声笑语中缓解学生们的心理压力。那段日子里,她既是老师,也是家长,更是学生们最坚实的依靠。
以身作则,做学生品德修养的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她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一言一行践行着教育者的使命。她坚持每天运动,渐渐地,三三两两的学生也开始加入,有人问她为何坚持,她笑着说:“运动不仅是为了健康,更是磨炼意志的过程。

在知识的追求上,她同样以身作则。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书籍:心理学、教育学、高校辅导员职业之道等书籍,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她发起“书香漂流”活动,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还会组织读书会。渐渐地,教室里、图书馆中,埋头阅读的身影越来越多,求知的氛围愈发浓厚。
细节之处见真章。走廊相遇时,她总会停下脚步,微笑着询问学生上课的情况,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会耐心听完学生的每一句话。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如春雨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有学生感慨:“老师的目光永远温和,她认真倾听的样子,让我明白被尊重的感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学生说:“老师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们知道了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她的感染下,班级里悄然发生着变化,同学们主动分享笔记、探讨难题;文明礼仪蔚然成风,迟到早退现象消失不见;更令人感动的是,学生们纷纷投身志愿服务,用行动传递温暖。养老院里,他们陪老人聊天解闷;社区中,他们参与环保宣传;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穿上防护服协助核酸检测……据统计,班级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超10000小时,多名学生荣获市级、院级优秀志愿者称号。这些荣誉背后,是她用言传身教播下的种子,如今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
为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更专业的引路人,她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键盘敲击声与翻书声交织,见证着她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等资格证书的日夜奋战。“只有自己足够专业,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用行动诠释着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专业竞技的舞台上,她同样全力以赴。2016年、2018年,她两次站上学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赛场。备赛期间,办公室成了她的“第二战场”—— 教室里里,她反复试讲调整手势与眼神,只为让演讲时的仪态更从容;台灯下,她将学生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拆解重组,逐字逐句打磨分析报告,搞过的稿子堆成厚厚的小山。那些熬红的双眼、沙哑的嗓音,最终化作赛场上的从容应答,两次斩获三等奖的荣誉,是她对专业追求的最好见证。
她深知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才能迸发教育的生命力。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主持、参与2项市级课题,在河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中贡献智慧,发表学术论文5篇。她将研究成果巧妙融入日常工作: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传统的理论讲解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创意的互动设计。在“情绪管理”主题课上,她别出心裁地引入“情绪色卡”—— 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标记心情,用色彩语言表达难以言说的情绪。学生小陈在课后兴奋地分享:“第一次知道,坏情绪就像薄荷叶上的露珠,轻轻抖落就会消失。”
为构建更科学的心理育人体系,她潜心研究“3×3心灵护航”工作法。针对新生,从入学适应、学业规划到全面发展,分阶段定制成长方案;面对毕业生,在就业指导、升学规划与心理调适上精准发力;对于特殊群体,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与家校联动三级干预,构建起严密的心理防护网。运用此方法,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降低。这背后是她无数次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与同事研讨的心血结晶,更是一名辅导员用专业守护学生心灵的生动答卷。
用温情滋养心灵成长
她为学业困难学生开设“心灵加油站”,面对因挂科过多留级、陷入自我否定的小马,她引入“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成功事件记录”法—— 让小马每天记录三件完成的小事,哪怕只是背了五个单词,或是按时起床。起初,小马的记录本上字迹潦草,寥寥几句写着“吃了早餐”“去了教室”,语气充满敷衍。韩璠璠却逐字批注,用红笔圈出细节:“能坚持吃早餐就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在她的坚持下,记录渐渐变得生动。第28天,小马冲进办公室,眼睛亮晶晶地说:“老师,我今天按时完成了作业,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期末成绩单上,曾经“满江红”的科目全部标上及格线,小马摸着试卷喃喃道:“我好像找回了学习的勇气。”
而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小王,韩璠璠化身成“微光守护者”。她开启温暖的治愈之旅,让细碎美好渗入心田;她的办公抽屉里,总备着小王爱吃的曲奇饼干和各种小零食;用食物的力量抚慰心灵。在她的悉心陪伴,成功驱散阴霾,小王的抑郁症状明显好转,重见生活的曙光,春去秋来,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小王的眼神逐渐有了光彩,抑郁症状显著缓解,那个曾将自己封闭起来的少年,终于重新拥抱生活的阳光,他妈妈多次发信息表示感谢。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韩璠璠在辅导员岗位上走过的十年,是用热血与赤诚编织教育理想的十年。她用十年的青春岁月,在辅导员岗位上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她像春风一样,温暖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她像细雨一样,滋润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这十年间,她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每一次倾心交谈,每一个温暖拥抱,都如春风化雨,抚平学生内心的焦虑与迷茫。十年里,她带过的班级从市级先进走向省级荣誉,无数青年在她的引导下找到了人生方向。她用行动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不仅以专业素养为学生答疑解惑,更以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站在新的起点,韩璠璠依然步履不停。她将继续用爱与责任浇灌青春之花,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担当,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更加壮丽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