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深耕教学:匠心备课铸金课,创新教法启智慧
(一)精耕细作的“备课匠人”
2002年,陈新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踏上讲台。二十二载春秋,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主讲《数据分析与应用》《区块链应用设计》等核心课程,年均课时量超400节。他始终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周雷打不动投入40小时深耕备课。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整齐摆放着23本备课本,每本都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学生疑问”“案例更新”“思政融入点”:红色笔迹记录着往届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蓝色便签粘贴着最新行业案例,绿色荧光笔标注着与课程匹配的思政元素。为上好《数据分析与应用》课,他曾连续两周蹲点企业数据中心,将某电商平台的用户行为分析流程转化为12个教学模块,课堂上展示的真实数据报表让学生直呼“仿佛置身职场”。他独创的“三维备课法”在学院推广——“学情分析维度”通过课前测试精准定位学生基础,“知识转化维度”将行业标准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任务,“价值引领维度”挖掘知识点背后的职业精神。2022级学生王皓在笔记中写道:“陈老师讲的‘数据清洗’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去伪存真’的职业操守,他用某医院误诊数据案例让我们明白,一个小数点的失误都可能影响生命。”这种备课深度让他的课堂满意度连续8年保持98%以上。

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他独创“三段式辅导法”:前期通过企业调研确定真实项目选题,中期每周开展3次线上线下答疑,后期模拟企业答辩场景进行实战演练。2023届学生张世军的毕业设计《基于区块链的产品溯源系统》,从需求分析到代码实现,陈新全程参与指导,光修改意见就写了4万多字。最终该项目不仅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还被河北金能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纳应用。
(二)教法创新的“课堂改革者”
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陈新探索出“情境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面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特点,陈新探索出“区块链情境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区块链应用开发》课程中,他将教室变身为“区块链技术实验室”,学生分组担任区块链架构师、智能合约开发工程师、DApp测试员等角色,在“校园数字资产存证系统”项目中学习区块链节点搭建、智能合约开发、分布式应用部署等核心技能。为让抽象的“区块链共识机制”具象化,他带领学生调研校园文创产品版权保护痛点,用真实场景数据设计“非遗手工艺品区块链溯源方案”。学生团队为校园陶艺社的作品建立数字身份,通过哈希算法实现创作过程上链存证,开发的智能合约可自动执行版权授权与收益分配。某陶艺社应用该方案后,原创作品侵权纠纷下降70%,线上订单量增长40%,学生提出的“分润比例动态调整”建议更使创作者收益提升25%。

这种教学模式将区块链技术原理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学生在完成“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落地”的全流程项目中,不仅掌握P2P网络搭建、共识算法优化等技术要点,更通过“版权保护中的技术伦理”等讨论,理解区块链“可信赋能”的社会价值。近三年,他指导的学生团队基于该模式开发的5个区块链应用项目,其中2项被企业采用。
作为专业带头人,他深知职业教育需“以赛促学”。2024年10月在指导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项时,为打磨“基于区块链的医疗转诊平台”方案,他带领学生连续奋战105天,实地走访100余家医院、诊所、急救中心,采集1000余张素材照片,熬夜修改PPT达47版,针对区块链智能合约部署这一难点,反复推演200余次。当团队最终捧回金奖时,赛后学生丁新旭感慨:“陈老师总说‘代码不会骗人’,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匠心育人:因材施教润无声,三维培育促成长
(一)个性化培养的“成长设计师”
陈新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种子”,为200余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着从知识漏洞到兴趣特长的细节。学生王若宇数学基础薄弱,却在绘画方面极具天赋,他便引导其将艺术思维融入“UI设计”学习,推荐参与“校园APP界面设计”项目,王若宇不仅专业成绩从62分提升至89分,作品还入选省级设计展。这种“扬长补短”的培养方式,让87名学习困难学生重获自信,其中15人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他创建的“学习帮扶共同体”已运行10年,采用“1名优秀生+2名待进步生”的组队模式,通过“知识讲解-实操指导-思想交流”三环节帮扶。学生迟新程入学时沉迷游戏,成绩垫底,陈新安排班长刘硕与其结对,不仅制定“每日学习打卡计划”,还发现迟新程擅长视频剪辑,鼓励其加入学院新媒体中心。半年后,迟新程不仅戒了网瘾,更在“校园微视频大赛”中获奖,毕业时收到3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录用通知。

(二)全方位发展的“三维育人者”
陈新提出“知识-技能-素养”三维育人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培养体系:
知识维度:开设“行业前沿讲堂”,每月邀请企业高管授课,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动态;
技能维度:建立“实训室开放日”制度,每周六免费提供设备支持,助力学生自主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素养维度:开展“职业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模拟面试”“职场礼仪培训”中提前适应职业要求。
2021级学生团队在他指导下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调研”,不仅形成10万字报告,更主动组织“智能设备使用培训”,为200余位老人讲解手机挂号流程。陈新在总结会上说:“调研数据是冰冷的,但服务他人的心是热的,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意义。”
(三)情系学子:春风化雨暖人心,润物无声育栋梁
心灵护航的“成长陪伴者”陈新的办公室门上贴着“谈心角”标识,抽屉里备着红糖姜茶和解压玩具,这里是学生的“心灵港湾”。学生马志群因家庭变故产生抑郁倾向,连续两周失眠,陈新得知后,每天放学后陪他在操场散步,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还悄悄联系食堂为其提供免费餐食。一个月后,马志群在周记中写道:“陈老师说‘困难就像数学题,一步步解总能过去’,他递来的热牛奶比任何良药都温暖。”

困境帮扶的“爱心守护者”陈新始终牵挂着家庭困难学生,学生李富明父亲重病,面临辍学,他不仅协调学院减免学费,还介绍其在实训室勤工俭学,“每天两小时的设备维护,既解决了生活费,又提升了技能”。李富明毕业后考取专升本,如今在某IT公司担任技术支持,每月都会给陈新发去学习工作近况:“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创新建立“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对困难学生实行“毕业三年全程帮扶”:2020届学生王立强创业初期遇资金难题,陈新主动联系校友企业投资50万元,助其渡过难关;2021届学生林明辉求职受挫,他连续一周修改简历,模拟面试12次,最终帮其拿到理想offer。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关怀,让97%的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其中43人返乡创业带动乡村发展。
三、科研创新:产教融合解难题,技术赋能促发展
陈新始终秉持“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要解决产业真问题”的理念,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研教结合”的良性循环。
(一)课题研究紧扣产业需求
他重点参与的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课题《新时代背景下软件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通过调研127家企业,提出“三维度能力模型”,被省教育厅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参考依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河北省网络安全感知与防御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立项河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中心,团队还申报立项了工信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在创新中心建设中,研发的网络资产测绘系统、网络攻击溯源系统等技术成果,为河北省100多家企业的网络安全提供了专业保障,切实解决了产业一线的技术痛点。
(二)技术创新服务社会发展
在技术应用领域,他带领团队深耕实用软件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效能:
为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开发的“河北省艺考管理系统”(2012-2019年),实现全省艺术类考生报名、考试、成绩查询全流程数字化,累计服务考生超200万人次;
2016-2021年为石家庄市教育考试院开发的“高考英语口试无纸化考试系统”,将考试组织效率提升40%,5年间服务石家庄高考考生10万人次。
这些成果既对接了教育考试领域的数字化需求,又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践机会,实现了“科研—教学—应用”的闭环。
(三)专业建设引领产教融合
作为专业带头人,他带领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先后参与省域大数据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大数据技术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信息安全威胁识别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应用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6个省级以上项目建设。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动能,形成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四、示范引领:桃李不言蹊自成,薪火相传育新苗
(一)青年教师的“成长引路人”
作为专业带头人,陈新构建“青蓝工程”培养体系,通过“三带”模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带备课,每周检查教案并手写批注;带上课,随堂听课并录制视频复盘;带科研,指导申报课题并修改论文70余篇。青年教师张彦净在其指导下,从“讲台紧张”到“校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她感慨:“陈老师改我的教案时,连板书的字体大小都标注建议,这种严谨让我明白什么是‘师者匠心’。”他重点参与的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课题《新时代背景下软件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形成的“三维度能力模型”,成为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在他带领下,团队不仅在区块链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教学创新成果,更在网络安全产教融合领域实现突破,参与立项河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中心及工信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研发的实用技术为百余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二)教育理念的“传播践行者”
陈新积极参与校际交流,足迹遍布15所院校,将“三维育人”理念倾囊相授。6次到藁城区、正定县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指导工作,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经验辐射到更多院校。在河北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中,他主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产教融合项目设计》等课程,受到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项目中,他牵头搭建“教师互聘、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促成3所院校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让不同院校的学生都能接触到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他常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分享,每一位老师都在为学生的成长铺路。”这种开放共享的教育情怀,让他成为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用实际行动架起校际交流的桥梁,助力更多师生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共同成长。

结语:丹心一片育桃李,矢志不渝铸师魂。23年光阴,陈新用“认真”二字书写教育人生——认真备课,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认真育人,让迷茫的学生找到方向;认真关怀,让冰冷的校园充满温暖。连续5年教学质量考核优秀的背后,是他凌晨两点仍在修改教案的灯光;“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光环下,是他悄悄为学生垫付学费的温暖。当他的学生成为技术骨干、创业先锋、道德模范时,我们看到教育的真谛: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陈新将继续秉持“匠心育人、爱心筑梦”的信念,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更多“桃李芬芳”的故事,让师者之光,照亮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